图书介绍

反射地震勘探静校正技术【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反射地震勘探静校正技术
  • (美)Mike Cox著;李培明,柯本喜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146725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551页
  • 文件大小:174MB
  • 文件页数:575页
  • 主题词:地震反射波法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反射地震勘探静校正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定义1

1.2历史背景2

1.3近地表与静校正4

1.4各章纲要5

1.5未来趋势6

1.6小结7

参考文献8

第2章 近地表地形与地质10

2.1引言10

2.2地形变化10

2.3风化层13

2.4近地表的不规则性15

2.4.1沙丘地形16

2.4.2高度不规则的风化层17

2.4.3幼年地形19

2.4.4壮年地形19

2.4.5永冻层地形20

2.4.6山前带地形21

2.5近地表层的时变性22

2.5.1温度22

2.5.2降水22

2.5.3潮汐23

2.5.4冰运动23

2.5.5风23

2.5.6近代侵蚀和沉积作用23

2.5.7火山活动和地震24

2.5.8人文活动24

2.6近地表速度24

2.6.1固结岩石和未固结沉积物的速度25

2.6.2泥的速度27

2.6.3水、雪、冰的速度30

2.6.4永冻层的速度32

2.6.5各向异性33

参考文献35

第3章 基准面静校正量的计算43

3.1引言43

3.2参考基准面46

3.2.1基准面选择47

3.2.2中间或浮动基准面计算49

3.3替换速度52

3.4空间控制和插值52

3.5利用公式进行数值计算56

3.5.1炮点或检波点在地表56

3.5.2炮点或检波点在风化层以下的深井数据58

3.5.3炮点(或检波点)在风化层中的深井数据60

3.6海上基准面静校正64

3.7横波基准面静校正68

3.8现有的方法71

3.8.1微测井73

3.8.2折射勘探73

3.8.3简单高程校正法74

3.8.4沙层厚度曲线(压实)法74

3.8.5浅层反射方法75

3.8.5.1记录参数76

3.8.5.2震源77

3.8.5.3深度转换和基准面静校正量计算79

3.8.6其它的地球物理技术80

3.8.6.1探地雷达80

3.8.6.2面波频散83

3.8.6.3重磁勘探85

3.8.6.4电法勘探86

3.8.7数据综合利用和近地表模型生成92

3.9各种时不变时移94

3.10近地表信息的显示96

3.11近地表信息存储99

参考文献100

第4章 微测井法116

4.1引言116

4.2资料采集方法119

4.2.1震源在井中,检波器在地表120

4.2.1.1震源121

4.2.1.2检波器122

4.2.2震源在地表,检波器在井中(井下测量)123

4.2.2.1震源123

4.2.2.2检波器123

4.3采样间隔124

4.4解释125

4.4.1拾取和计时125

4.4.2到达时间校正128

4.4.3时—深显示130

4.4.4空间一致性137

4.5根据非零井检距资料预测横向变化140

4.5.1波前图版141

4.5.2层析成像143

4.6深井放炮的井口时间145

4.7横波微测井148

参考文献148

第5章 折射法153

5.1引言153

5.2折射理论154

5.2.1惠更斯原理和通过界面的折射154

5.2.2折射波的传播155

5.3层状介质的时距曲线157

5.3.1两层水平层状介质模型157

5.3.2三层水平层状介质模型159

5.3.3两层倾斜界面介质模型159

5.3.4多层情况161

5.3.5速度随深度增大161

5.3.6隐蔽层、速度反转和盲区162

5.3.7被断层界面分开的两层介质164

5.4折射资料的采集165

5.4.1低速层(LVL)或风化层调查166

5.4.2反射波记录上的折射信息168

5.4.3影响折射波形状和振幅的因素169

5.5折射波拾取和波至时间调整172

5.5.1折射波初至的手工拾取173

5.5.2自动化方法174

5.5.3续至波178

5.5.4对可控震源资料的附加要求178

5.5.5互相关技术179

5.5.6折射波拾取结果的显示182

5.5.7折射波到达时间的调整188

5.5.7.1地面—地面时间189

5.5.7.2组合基距校正191

5.5.7.3炮偏校正191

5.5.7.4弯线和三维记录192

5.5.7.5折射资料静校正192

5.6折射解释技术195

5.6.1截距时间法196

5.6.2延迟时概念199

5.6.3 ABC法(减去法)201

5.6.4 Hagedoorn法(加减法)204

5.6.5广义互换法(GRM法)208

5.6.6加德纳法(Gardner)和其它延迟时技术214

5.6.7 Blondeau法219

5.6.7.1单层方法221

5.6.7.2两层方法223

5.6.8波前法225

5.6.8.1单层法225

5.6.8.2多层方法228

5.6.8.3射线技术228

5.6.8.4 Hagedoorn法230

5.6.8.5向下延拓法232

5.6.9反演、时间项和层析法233

5.6.9.1反演233

5.6.9.2时间项法(分解法)235

5.6.9.3层析技术236

5.6.10弯线勘探237

5.6.11三维勘探239

5.6.12海洋勘探241

5.6.13折射解释方法的适用性及其选择243

5.7速度控制和深度转换245

5.7.1近地表速度246

5.7.1.1微测井246

5.7.1.2直达波247

5.7.1.3浅层折射信息248

5.7.1.4延迟时分析248

5.7.1.5反射法勘探250

5.7.2折射面和高速层速度251

5.7.2.1折射波解释法得到的估计值251

5.7.2.2转换成垂直速度252

5.7.2.3微测井252

5.7.2.4反射勘探252

5.7.3深度转换以及误差的影响252

5.7.3.1折射层深度和近地表速度的不确定性253

5.7.3.2观测误差以及折射解释的不确定性254

5.7.3.3由折射数据导出的基准面静校正量的误差256

5.8横波勘探259

本章附录:折射波解释方法分类260

参考文献261

第6章 静校正对地震资料处理的制约和影响275

6.1引言275

6.2近地表层中的射线路径276

6.2.1静校正的局限性——炮检距和深度(时间)的依赖关系277

6.2.2炮点偏移和弯线记录282

6.2.3向下延拓和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282

6.2.4动态静校正或射线追踪静校正289

6.3短波长和长波长变化296

6.4地表和地下界面特征的识别298

6.4.1地表和地下异常299

6.4.2组合的地表和地下异常302

6.4.3时变效应306

6.4.4叠加图310

6.4.5分段叠加或部分炮检距叠加311

6.5与叠加速度的交互影响319

6.5.1参考基准面321

6.5.2静校正异常的影响324

6.6地震资料处理对静校正误差的敏感性331

6.6.1多道相干噪音和多次波的衰减332

6.6.2倾角时差校正(DMO)333

6.6.3叠加响应335

6.6.4偏移337

6.7静校正与多次波338

6.8深部异常339

参考文献341

第7章 剩余静校正347

7.1引言347

7.1.1数据处理流程350

7.1.2本章内容概述350

7.2基本方法与公式352

7.2.1基本方程353

7.2.2互相关技术355

7.3共地面点法358

7.3.1叠前共地面点法358

7.3.1.1时差估算359

7.3.1.2累积时差曲线的形成362

7.3.1.3估算剩余静校正量366

7.3.2共地面点叠加法367

7.3.2.1处理流程370

7.3.2.2 剩余静校正量的计算371

7.4共中心点方法377

7.4.1旅行时方程382

7.4.2旅行时方程的分解385

7.4.2.1加权法389

7.4.2.2广义线性反演法390

7.4.2.3独立解和不耦合现象391

7.4.2.4高斯—赛德尔迭代法396

7.4.2.5零均值法404

7.4.3观测反射时间或时移的估算406

7.4.3.1数据预处理408

7.4.3.2选择分析的数据411

7.4.3.3互相关法414

7.4.3.4模型道、引导道或参考道415

7.4.3.5互相关叠加法419

7.4.4叠加能量法420

7.5共炮检距法421

7.6蒙特—卡罗和全局优化法423

7.6.1模拟退火法424

7.6.1.1两步法425

7.6.1.2一步法或热浴法427

7.6.1.3数据例子430

7.6.2遗传算法431

7.7 3D勘探435

7.7.1有缝(Seam)静校正或不耦合解436

7.7.2海上勘探442

7.7.3叠后方法443

7.8长波长剩余静校正445

7.8.1常规剩余静校正方法的扩展448

7.8.2部分炮检距叠加的比较451

7.8.3叠加速度分析和反演457

7.8.3.1速度—深度的二重性458

7.8.3.2叠加速度剖面的计算458

7.8.3.3人工或交互反演459

7.8.3.4自动反演461

7.8.4叠前反射时间反演466

7.9非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468

7.9.1按时间、炮检距和炮点—检波点方位角分段静校正469

7.9.2平滑(Trim)静校正471

7.10横波勘探472

7.11地表一致性相位校正476

7.12折射波剩余静校正479

7.13剩余静校正的质量控制481

7.13.1剩余静校正量曲线分析482

7.13.1.1炮点和接收点的相似性与差异484

7.13.1.2中、长波长静校正量485

7.13.1.3周波跳跃486

7.13.2地震数据分析487

7.13.2.1叠加响应和同相轴的连续性489

7.13.2.2周波跳跃491

7.13.2.3通过分析改变处理流程497

7.13.2.4长波长剩余静校正的影响499

7.13.3剖面闭合501

7.13.4调整近地表模型502

参考文献506

第8章 资料解释中的静校正问题516

8.1引言516

8.1.1短波长和长波长静校正518

8.1.2剩余地表异常的识别518

8.2静校正曲线与层位时间的对比519

8.2.1剩余近地表异常分析和更新近地表模型522

8.2.2数据例子525

8.3灵敏度分析531

8.4闭合差533

8.4.1数据采集因素536

8.4.1.1仪器536

8.4.1.2震源536

8.4.1.3检波器536

8.4.1.4定位536

8.4.2静校正因素537

8.4.2.1基准面静校正537

8.4.2.2剩余静校正537

8.4.3资料处理因素538

8.4.3.1反褶积与相位538

8.4.3.2弯线与三维处理538

8.4.3.3叠加速度538

8.4.3.4动校正拉伸538

8.4.3.5偏移538

8.4.3.6滤波539

8.4.3.7显示539

8.5使用标准层或参照层539

参考文献541

关键名词中英文对照544

热门推荐